【中药学堂】

【中药学堂】



【中药学堂】决明子                   

决明子



来源

本品为豆科植物决明或小决明的干燥成熟种子。


相关名

土咖啡、中药学堂江南豆、中药学堂还瞳子、中药学堂马蹄决明子、中药学堂炒决明。中药学堂


产地

主产于安徽、中药学堂江苏、中药学堂四川等省。中药学堂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栽培。中药学堂


采收加工

秋季采收成熟果实,晒干,中药学堂打下种子,中药学堂除去杂质。中药学堂


性状鉴别

决明

本品略呈菱方形或短圆柱形,两端平行倾斜,长3~7mm,宽2~4mm。表面绿棕色或暗棕色,平滑有光泽。―端较平坦,另端斜尖,背腹面各有1条突起的棱线,棱线两侧各有1条斜向对称而色较浅的线形凹纹。质坚硬,不易破碎。种皮薄,子叶2,黄色,呈“S”形折曲并重叠。气微,味微苦。

小决明

呈短圆柱形,较小,长3~5mm,宽2~3mm。表面棱线两侧各有1片宽广的浅黄棕色带。



性味归经

甘、苦,微寒。归肝、肾、大肠经。


性能特点

本品苦寒清泄,甘润滑肠。入肝、肾经,能清肝火、益肾阴而明目,为目赤肿痛及目暗不明之要药。入大肠经,能清热润肠通便,为治热结肠燥便秘之佳品。


功效

清肝明目,润肠通便。


主治病证

(1)肝热或肝经风热之目赤肿痛、羞明多泪,目暗不明。

(2)热结肠燥便秘。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 打碎。研末,每次3 -6g。降血脂可用至30g。生用清肝明目、润肠通便力较强。炒用药力略减,临床也常用。


使用注意

本品清润缓泻,故脾虚便溏者慎服。



故事

从前,有个老秀才,还不到六十岁就得了眼病,看东西看不清,走路拄拐杖,人们都叫他”瞎秀才”。


有一天,一个南方药商从他门前经过,见门前有几颗野草,就问这个草苗卖不卖?老秀才反过来问:“你给多少钱?”药商说:“你要多少钱我就给多少钱。”老秀才心想:这几颗草还挺值钱,就说:“俺不卖”。药商见他不卖就走了。


过了两日,南方药商又来了,还是要买那几颗草。这时瞎秀才门前的草已经长到三尺多高,茎上已经满了金黄色花,老秀才见药商又来买,觉得这草一定有价值,要不然他为何老要买?老秀才还是舍不得卖。


秋天,这几颗野草结了菱形、灰绿色有光亮的草籽。老秀才一闻草籽味挺香,觉得准是好药,就抓了一小把,每天用它泡水喝,


日子一长,眼病好了,走路也不拄拐杖了。又过了一个月,药商第三次来买野草。见没了野草,问老秀才:“野草你卖了?”“没有”,老秀才就把野草籽能治眼病的事说了一遍。药商听后说:“这草籽是良药,要不我三次来买。它叫‘决明子’,能治各种眼病,长服能明目。”


以后,老秀才因为常饮决明子泡的茶,一直到八十多岁还眼明体健,曾吟诗一首:“愚翁八十目不瞑,日数蝇头夜点星,并非生得好眼力,只缘长年饮决明。”




【中药学堂】化橘红                   

化橘红



来源

本品为芸香科植物化州柚或柚的未成熟或近成熟的干燥外层果皮。前者习称"毛橘红",后者习称"光七爪"、"光五爪"。


相关名

桔红、尖化红、化橘红、化红、柚橘红、柚皮、五爪红、大五爪、六爪、六爪红、七爪红、毛绿七爪、副毛绿七爪、毛化、化皮、化州橘红、赖氏橘红、薄橘红、柚皮橘红。


产地

主产广东化州、廉江等地。


采收加工

夏季果实未成熟时采收,置沸水中略烫后,将果皮割成5或7瓣,除去果瓤和部分中果皮,压制成形,干燥。


性状鉴别


化州柚

呈对折的七角或展平的五角星状,单片呈柳叶形。完整者展平后直径15~28cm,厚0.2~0.5cnu外表面黄绿色,密布茸毛,有皱纹及小油室;内表面黄白色或淡黄棕色,有脉络纹。质脆,易折断,断面不整齐,外缘有1列不整齐的下凹的油室,内侧稍柔而有弹性。气芳香,味苦、微辛。


外表面黄绿色至黄棕色,无毛。



性味归经

辛、苦,温。归肺、脾、胃经。


性能特点

本品辛香行散,苦燥温化,入肺、脾、胃经。善理气散寒、燥湿化痰,兼消食。主治风寒咳嗽、喉痒痰多,兼食积者最宜。


功效

理气宽中,燥湿化痰,消食。


主治病证

(1)风寒咳嗽、喉痒痰多。

(2)食积伤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6g;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

本品辛香温燥,耗气伤阴,故内有实热者慎服,气虚及阴虚燥咳者不宜服。



故事

化橘红的药用价值据说是北宋时,我国著名史学家范祖禹首先发现的,范是四川华阳人,他精通史事,曾协同司马光撰修《资治通鉴》。


后因为官刚直不阿,冒死直谏,得罪奸臣,被贬为武安军节度副使,并流放宾、水、河三州。元符元年(1098年) 被贬化州。由于长途跋涉,加之被贬心情郁闷,途中患了严重咳嗽症,整日气喘咳嗽不止,他到化州后,住州署苏泽堂。


一天早上梳洗完毕,习惯把泡好茶用完,便到署内空地漫步散心,不知为何,他觉得这天身体特别舒坦,半个月后,咳嗽基本痊愈,用餐亦觉胃口大开。


他感到奇怪,便问随从李宾,得知州署有一石龙井,这段时间,李宾从这口井取水泡茶的。于是范公亲自到井边考察,只见井中飘浮着许多小白花,取井水细加品味,顿觉有股奇异芳香。


抬头看,只见井旁有两棵似橙似柚的树正盛开着白花。他想,井中白花是树上掉下的,李宾用井水泡茶,致使我身体好转的,于时他从井中取回水,又摘了些小花泡茶品饮。


这样,过了一段时间, 他的气喘、咳嗽症全好了。为了更清楚了解这种树的名称、功用,范公访问了州地乡民,查阅不少有关南方植物类书籍和对此树作了仔细研究,终于弄清了这是化州橘红树。


而后,范公又将橘红花、果送给一些咳嗽、水土不适的人泡茶服用,收到了化痰止咳,健胃行气功效,而流传民间。


到明末清初,橘红药用效果传入宫廷列为御用药物,其时,橘红从开花到结果,官府派兵守护,亲信亲点果数,逐一编号,且有脱落,须拿到官府注销。


然后每年收获季节按例上贡朝廷。这就是化橘红成为贡品的历史记载。




【中药学堂】麦芽                   

麦芽



来源

本品为禾本科植物大麦的成熟果实经发芽干燥的炮制加工品。


相关名

大麦芽、生麦芽、大麦蘖、麦蘖、炒麦芽、焦麦芽。


产地

全国各地均产。


采收加工

将麦粒用水浸泡后,保持适宜温、湿度,待幼芽长至约5mm时,晒干或低温干燥。


性状鉴别

本品呈梭形,长8~12mm,直径3~4mm。表面淡黄色,背面为外稃包围,具5脉;腹面为内稃包围。除去内外稃后,腹面有1条纵沟;基部胚根处生出幼芽和须根,幼芽长披针状条形,长约5mm。须根数条,纤细而弯曲。质硬,断面白色,粉性。气微,味微甘。



性味归经

甘,平。归脾、胃、肝经。


性能特点

本品甘平生发,主入脾、胃经,兼入肝经。既消食健胃,尤宜米、面、薯、芋等积滞者;又回乳消胀,用于断乳、乳房胀痛等;还疏肝,辅治肝郁气滞及肝胃不和。


功效

消食和中,回乳,疏肝。


主治病证

(1)食积不化,消化不良。

(2)女断乳或乳汁郁积之乳房胀痛。

(3)肝郁气滞,肝胃不和。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 大剂量30-120g;或入丸散。消积宜炒焦用,疏肝宜生用。回乳可用至60g。


使用注意

本品能回乳,故妇女授乳期不宜服。



故事

有个妇人,哺乳娃子都快十个月了,娃子渐渐已经能够喝些稀粥,于是准备回乳,可突然中断哺乳,那些多余的乳汁积在乳房便胀痛难耐。


老爷爷说,这很简单,乳汁是从阳明胃经上来的,乳房归阳明胃经所主,你只要懂得通降阳明,乳汁自然下行,化为血水月经。


于是给她重用生麦芽、炒麦芽各60克煎水,吃了几次,乳房不单不胀了,也没有乳汁流出来。


小指月就疑惑地问,爷爷不是说生麦芽可以通乳,炒麦芽回乳吗?


老爷爷笑笑说,虽然这种说法有道理,生者含有升发之气往上疏达,炒者炒熟后归于脾土,故有炒香入脾之说。


但临床上却发现,无论是生麦芽还是炒麦芽,只要重用都有回乳之功。因为重用善入下焦,能让阳明之气下达,而轻用者善于升清阳,引气机向上通透。


小指月说,原来是这样。老爷爷说,直接用炒麦芽大剂量120克煎汤,也能迅速回乳,一般两三日即见功效。如果想让月经通达,乳汁下注,化为血水,可以把四物汤加进去,效果更好。


随后小指月在小笔记本中记道:

《医学衷中参西录》曰,大麦芽,能入脾胃,消化一切饮食积聚,为补助脾胃之辅佐品,若与参、术、芪并用,能运化其补益之力,不至作胀满,为其性善消化,兼能通利二便,虽为脾胃之药,而实善舒肝气。


夫肝主疏泄,为肾行气,为其力能舒肝,善助肝木疏泄以行肾气,故又善于催生。至妇人乳汁为血所化,因其善于消化,微兼破血之性,故又善回乳。入丸散剂可炒用,入汤剂皆宜生用。






【中药学堂】陈皮                   

陈皮



来源

本品为芸香科植物橘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成熟果皮。


相关名

桔皮、陈皮、广陈皮、陈橘皮、新会皮、广皮、会皮、红皮、柑皮、贵老、橘皮、黄桔皮。


产地

产于福建、浙江、广东、广西、江西、湖南、贵州、云南、四川等地。


采收加工

药材分为“陈皮”和“广陈皮”。采摘成熟果实,剥取果皮,晒干或低温干燥。


性状鉴别

陈皮

常剥成数瓣,基部相连,有的呈不规则的片状,厚1~4mm。外表面橙红色或红棕色,有细皱纹和凹下的点状油室;内表面浅黄白色,粗糙,附黄白色或黄棕色筋络状维管束。质稍硬而脆。气香,味辛、苦。


广陈皮

常3瓣相连,形状整齐,厚度均匀,约1mm。点状油室较大,对光照视,透明清晰。质较柔软。



性味归经

辛、苦,温。归脾、肺经。


性能特点

本品辛温行散,苦燥芳化,入脾、肺经。既理气运脾而调中快膈,又燥湿理气而化痰浊,凡气滞、湿阻、痰壅之证即可投用,兼寒者最宜。


功效

理气调中,燥湿化痰。


主治病证

(1)脾胃气滞之脘腹胀满或疼痛、嗳气、恶心呕吐。

(2)湿浊阻中之胸闷腹胀、纳呆便溏。

(3)痰湿壅肺之咳嗽气喘。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10g;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

本品辛散苦燥而温,能助热伤津,故舌红少津、内有实热者慎服。


药理

本品有抑制胃肠道平滑肌、促进胃液分泌、抗胃溃疡、保肝、利胆、祛痰、平喘、抗炎、抗菌、抗病毒、升高血压等作用。



故事

新会人生产的“陈皮普洱茶”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据说这种茶是良溪村道光进士罗天池始创的。


罗天池原名汝梅,字草绍,叫六湖,1805年生于新会棠下镇良溪村(今属蓬江区),道光六年进士,被誉为“粤东四大家”之一。


道光廿七年(1847年),罗天池在云南因回人事件辞官回新会棠下良溪村,在云南任职期间罗天池很喜欢饮当地的普洱茶,辞官后他带了很多普洱茶回乡。


回乡的当年秋天,罗天池不慎得了感冒,就在书房内边看书边品茗。妻子忙用当年的陈年柑桔皮煮水给他服用,他以为是妻子煮水给他泡茶,于是把陈皮汤倒入茶壶里。


这才发觉是镇咳、化痰的陈皮汤,倒了又觉可惜,就啜了一口,觉得淡淡的陈年桔子皮味和普洱茶混合的香味直透鼻孔,而且两颊生香。喝了几杯,感觉咽喉舒畅,咳痰也少了。


第二天,罗天池又叫妻子煮陈皮水给他泡普洱茶。连服两天,咳也止了,痰也没了,觉得心中的郁闷仿佛被陈皮和普洱茶洗去了。至此,每喝普洱茶,他都喜欢加上一些陈皮一起泡着喝。


一天,隔壁的族弟给罗天池送来一些自己种的柑桔。他拿起桔子看了看,心想:普洱茶放置的时间越长,越醇厚滑腻好喝,新会柑桔皮也是放置得时间越长久去痰镇咳疗效越好,如果将这两种结合起来存放,既方便冲泡饮用,也容易储存起来。


他把柑桔皮撕开三瓣,然后将普洱茶叶包起来,这样虽然易装茶叶但也易散出来。罗天池心想,如果要使茶叶放在柑桔里不漏出来,柑桔皮就不能受到破坏,这须将果肉和核掏空出来。


于是,他取了一个青黄的柑桔,用刀子将柑桔底部割一小块,把果瓤去掉,用普洱茶将空桔皮填充结实,再盖上刚割下来的柑桔皮,把果子恢复成原状,拿出去晒干。风晒干的柑桔皮呈金黄色既干又脆,散发出淡淡的桔子清香。


为了防潮和不压破柑桔皮,他想起了在云南当地人喜欢用绳索把鸡蛋绑起串起来卖的风俗,就找来稻草,把陈皮普洱茶一个个绑成串,挂在书房里。


有时还送一些给邻居,并亲自动手教乡人制作。柑桔普洱茶的制法逐渐在良溪传开。


乡人罗奇生、罗光耀还从乡中收集柑普茶到海外销售。为了能收到更多陈皮普洱茶,他们又将制作方法传到鹤山、新会、开平等地,流传至今。





【中药学堂】枸杞子                   

枸杞子



来源

本品为茄科植物宁夏枸杞的干燥成熟果实。


产地

主产于宁夏、甘肃、青海、新疆等省区。以宁夏产量大、质优。


采收加工

夏、秋二季果实呈红色时采收,热风烘干,除去果梗,或晾至皮皱后,晒干,除去果梗。


性状鉴别

本品呈类纺锤形或椭圆形,长6~20mm,直径3~10mm。表面红色或暗红色,顶端有小突起状的花柱痕,基部有白色的果梗痕。果皮柔韧,皱缩;果肉肉质,柔润。种子20~50粒,类肾形,扁而翘,长1.5~1.9mm,宽1~1.7mm,表面浅黄色或棕黄色。气微,味甜。



性味归经

甘,平。归肝、肾、肺经。


性能特点

本品甘补质润,平而偏温,归肝、肾、肺经。善滋补肝肾而明目,治肝肾阴虚、视力减退;能滋润肺阴而止咳,治阴虚咳嗽。


功效

滋补肝肾,明目,润肺。


主治病证

(1)肝肾阴虚的头晕目眩、视力减退、腰膝酸软、遗精。

(2)消渴。

(3)阴虚咳嗽。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 - 12g;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

本品滋阴润燥,故大便溏薄者慎服。


药理

本品有增强和调节免疫功能、促进造血功能、延缓衰老、抗肿瘤、降血脂、护肝、降血糖及提高耐缺氧能力等作用。



故事

一位官员到山里视察,途中见一少妇用鞭子抽打一个老太婆,老人不但不反抗,还点头称是。


官员认为少妇打老人有伤伦理风化,便上前问话。少妇说,她今年200多岁,打的是自己的女儿,因为不听家教,所以打她。


这位官员感到很惊奇,问她为啥200多岁还青春年少?她回答说,每日吃枸杞,春天吃苗,夏天吃茎,秋天吃果,冬天吃根皮,所以能翻山越岭。


而这个女儿不肯吃枸杞,所以身体虚弱,未老先衰,刚才就是为这事责打她。听得官员目瞪口呆。


枸杞又名仙人杖。世传山东蓬莱县南丘村多枸杞,高的有数米,其根盘结坚固,村里的人多长寿,是因为取枸杞井水饮用的缘故。


涧州(今镇江)开元寺水井旁有一棵枸杞树,人们就称这口水井为枸杞井,认为“饮其水,甚益人也。”这在《本草纲目》中也有记载。




【中药学堂】射干                   

射干



来源

本品为鸢尾科植物射干的干燥根茎。


别名

乌扇、乌蒲、黄远、乌萐、夜干、乌翣(shà)、乌吹、草姜、鬼扇、凤翼。


产地

主产于河南、湖北、江苏、安徽等地。


采收加工

栽种后2~3年收获,在秋季地上部枯萎后去掉叶柄,把根刨出,去掉泥土晒干。


性状鉴别

呈不规则结节状,长3~10cm,直径1~2cm。表面黄褐色、棕褐色或黑褐色,皱缩,有较密的环纹。上面有数个圆盘状凹陷的茎痕,偶有茎基残存;下面有残留细根及根痕。质硬,断面黄色,颗粒性。气微,味苦、微辛。


饮片

呈不规则形或长条形的薄片。外表皮黄褐色、棕褐色或黑褐色,皱缩,可见残留的须根和须根痕,有的可见环纹。切面淡黄色或鲜黄色,具散在小筋脉点或筋脉纹,有的可见环纹。气微,味苦、微辛。



性味归经

味苦,性寒,有毒。入肺经、肝经。


性能特点

本品苦能泄散,寒能清解,专入肺经。善清解散结、祛痰利咽。主治咽喉肿痛,属热结痰盛者尤宜;兼治痰多咳喘、久疟疟母、经闭及痈肿痕疬。


功效

清热解毒,祛痰利咽,散结消肿。


主治病证

(1)咽喉肿痛(证属热结痰盛者尤宜)。

(2)痰多咳喘。

(3)久疟疟母,经闭,拥肿,瘰疬。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8~1.5钱、入散剂或鲜用捣汁。外用:研末吹喉或调敷。


使用注意

本品苦寒缓泻,又能散血,故孕妇及脾虚便溏者忌服。


炮制方法

拣去杂质,水洗净,稍浸泡,捞出,润透,切片,晒干,筛去须、屑。



故事

从前,有个樵夫住在衡山脚下,以砍柴为生,樵夫有个双眼失明的老母亲,生活过的很是艰难。


这年夏天,樵夫感冒了,咽喉疼痛,全身无力,已经有几天没有上山砍柴,家里也已经没有米下锅。


樵夫是远近闻名的大孝子,他从邻居家里借来一碗米煮粥给母亲吃,而自己却不舍得吃一口,拖着虚弱的身体,挣扎着上了山去砍柴。


衡山山谷中有口清澈的山泉,泉边住着一位美丽善良的蝴蝶仙子。仙子天天都给泉边的花草浇水授粉,因此泉边的花草都比其他地方的要漂亮茂盛很多。


这天,樵夫砍柴到了泉边,由于身体虚弱,加之没有吃饭,便晕倒在了泉边。等他醒来时,发现自己趟在万花丛中,旁边有很多非常漂亮像蝴蝶的花朵。


由于饥饿难忍,樵夫就忍不住吃了一棵,虽然味道苦涩,但吃过后有股甜甜的感觉,嗓子有种清凉感。


没过多久,樵夫的嗓子好了很多,精神也比之前要好,于是他又吃了一棵,之后他的嗓子和感冒就完全好了。这时仙子来到他的身边,告诉他这种花叫做射干,能治疗咽喉疼痛。


樵夫感谢仙子治好了他的病,由于担心家中的老母亲,在道谢后便急着回去。


仙子被他的孝心所动,便送给他很多的种子,并告诉他怎么种植这些花草和这些花草的功效。


樵夫回去后按照仙子教的方法种出了很多的草药,不仅免费的施与乡亲们,还毫不保留的教会了乡亲们怎么种植这些草药。从此,樵夫和乡亲们靠这些草药,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




【中药学堂】麻黄根                   

麻黄根



来源

本品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或中麻黄的根及根茎。


别名

苦椿菜。


产地

布于吉林、辽宁、河北、河南、山西、陕西、内蒙古、宁夏、甘肃、新疆等。


采收加工

秋末采挖,除去残茎、须根和泥沙,干燥。


性状鉴别

根多呈圆柱形,略弯曲,长8-25cm,直径0.5-1.5cm。表面均呈红棕色或灰综色,有纵皱及支根痕,外皮业糙,易成片状剥落;上端较粗,偶有膨大的根头,下部较细,常扭曲。


根茎粗细均匀,具突起的节,节间长0.7-2cm。体轻,质硬脆,易折断,断面皮部黄白色,木部淡黄色或黄色,射线放射状排列,根茎中部有髓。无臭,味微苦。以质硬、外皮色红棕色、断面色黄白者为佳。


性味归经

甘,辛。入肺经。


性能特点

本品止汗作用很强,可用于一切虚汗,但须根据情况之不同随证配用。如表虚自汗则配补气药,阳虚白汗则配补阳药,阴虚盗汗则配滋阴收敛药,产后虚汗则配养血围表药,标本兼顾,可获良好效果,亦可与煅龙骨煅牡蛎共研细末作粉外扑用于止汗。


功效

固表止汗。


主治病证

(1)自汗。

(2)盗汗。


配伍

(1)用于表虚自汗,可与黄芪、炒白芍、焦白术等同用。

(2)于阳虚自汗,可与人参、桂枝同用。

(3)用于阴虚盗汗,可与熟地、山茱萸、煅龙骨、煅牡蛎同用。

(4)用于产后虚汗,可与当归、黄芪等养血固表药同用。


用法用量

内服:3~9克,入煎剂。外用:适量,同其他药研末作粉外扑。


使用注意

本品功专止汗,有表邪者忌用。



故事

一妇人,生完娃子后,老是出虚汗不止,其他又没有特别的病症。


老爷爷说,这很简单,用麻黄根跟牡蛎打成细粉,扑在身上就可以了。因为麻黄根乃敛肺固表之要药。


这妇人说,可以不用吃药,也不会影响到哺乳就好。


结果用上这止汗粉,扑几次,虚汗就很少再出了。


而又有一个妇人,也是生完娃子后出虚汗,她听说用这药粉子扑了可以止汗,便自己去药房配制,可扑上去,虚汗仍然没有止住,她就不解地前来竹篱茅舍。


老爷爷说,你这虚汗厉害一点,要从里面收。是因为产后气虚,不能固卫津液,气不摄津,所以虚汗淋漓,应该以补气为主,稍微佐以固表止汗,于是给他用黄芪加点麻黄根,一吃虚汗就收住了。


小指月说,看来麻黄根乃止汗要药,以敛肺固表为专长,可内服外用于各种虚汗证。


随后小指月在小笔记本中记道:

《圣惠方》记载,麻黄根散治产后虚汗不止:1、当归一两(锉,微妙),麻黄根二两,黄芪一两(锉)。上药,捣粗罗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2、牡蛎粉三分,麻黄根二两。捣细罗为散,用扑身上。





  

山柰



来源

本品为姜科植物山柰的干燥根茎。


相关名

三奈子、三赖、三藾、沙姜、三柰、 山辣。


产地

国内主要分布于广东,广西和云南为主,国外越南,缅甸,印度,泰国,马来西亚等也有大量分布。


采收加工

冬季采挖,洗净,除去须根,切片,晒干。


性状鉴别

本品多为圆形或近圆形的横切片,直径1~2cm,厚O.3~O.5cm。


外皮浅褐色或黄褐色,皱缩,有的有根痕或残存须根;切面类白色,粉性,常鼓凸。质脆,易折断。气香特异,味辛辣。



性味归经

辛,温。归胃经。


功效

行气温中,消食,止痛。


主治病证

⑴ 用于胸膈胀满,脘腹冷痛,饮食不消。

⑵ 急性胃肠炎,消化不良,胃寒疼痛。

⑶ 牙痛,风湿关节痛,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0克;或入丸、散。


药用宜忌

阴虚血亏及、胃有 郁火者禁服。



相关论述

1、《本草纲目》:暖中,辟瘴疠恶气。治心腹冷气痛,寒湿霍乱,风虫牙痛。

2、《本草汇言》:治停食不化,一切寒中诸证。

3、《岭南采药录》:治跌打伤,又能消肿。治骨哽,以之和赤芍、威灵仙等分,水煎服。


配伍应用

配白术——辛甘助阳,温中健脾,相得益彰,使健脾燥湿乙力增强,用于脾虚不运的痞满,饮食停滞,吐泻痰饮等。


配当归——相助相成,相互促进,温经逐寒,行气止痛功效培增,可用治心腹冷寒最效。


配赤芍——寒温并用,一温一清,相得益彰,共奏活血逐瘀,消神止痛之效。用治目齿肿痛,跌打损伤,瘀积作痛。


配甘松——如《本草正义》曰:“山柰治风虫牙痛,则易专行阳明,可作引经药,用与甘松同,必非辛温之物,可以独治阳明风火。”


配甘草——辛甘助阳,温中散寒,健稗益气,缓急止痛。相得益彰,用于脾胃虚寒,心腹冷痛,食积疼痛等。






  






本品为半夏的炮制加工品,法半夏为单子叶植物纲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块茎。


相关名

法夏、黄法夏、京法夏、京夏、京半夏


产地

中国大部分地区均有。主产于四川、湖北、江苏、安徽等地


采收加工

夏、秋二季茎叶茂盛时采挖,除去外皮及须根晒干。


性状鉴别

本品呈类球形或破碎成不规则颗粒状。表面淡黄白色、黄色或棕黄色。质较松脆或硬脆,断面黄色或淡黄色,颗粒者质稍硬脆。


性味归经

味辛、性温。归脾、胃、肺经。


性能特点

本品善燥湿降逆止呕,又性温兼散寒。


功效

法半夏燥性较和缓,除可燥湿化痰外,尚有调脾和胃之功效,常用于脾虚湿困、痰饮内停之证。


主治病证

用于痰多咳喘,痰饮眩悸,风痰眩晕,痰厥头痛。


用法用量

3~9g。


使用注意

不宜与川乌、制川乌、草乌、制草乌、附子同用。


制作

取半夏,大小分开,用水浸泡至内无干心,取出;另取甘草适量,加水煎煮二次,合并煎液,倒入用适量水制成的石灰液中,搅匀,加入上述已浸透的半夏,浸泡,每日搅拌1~2次,并保持浸液pH值12以上,至剖面黄色均匀,口尝微有麻舌感时,取出,洗净,阴干或烘干,即得。


每100kg净半夏,用甘草15kg、生石灰10kg。


应用

提起口腔溃疡,相信大家都会想到一个字:痛!这种长在口腔黏膜的小白点,形状大小不一,发作此起彼伏,稍有触碰,痛不堪言,严重者甚至日不能食,夜不能寐。


方子:麦冬30克、法半夏15克、黄连10克、西洋参10克、金银花15克、丝瓜络10克,以上六味药水煎服用,每日一剂。


方中,麦冬能养阴生津、润肺清心;西洋参能补气养阴、清火生津;金银花能清热解毒、凉散风热;黄连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法半夏可降逆胃气;丝瓜络具有通经活络、清热解毒、消肿止血的作用。诸药合用,清热养阴、益气和胃的效果非常不错。


此方尤其对胃热阴虚、胃气不和的口腔溃疡患者有效,常表现为心烦、口干、时有嗳气反酸等。需要提醒的是,若是虚寒体质,表现为大便稀软,兼有畏寒、怕冷、舌质很淡的人群则不宜使用。(文/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 庞震苗)




  


清半夏



来源

为在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块茎。


相关名

清水半夏、清夏、清夏片


产地

主产于湖南、河南、安徽、山东、江苏和四川等省份。


性状鉴别

干燥块茎呈圆球形、半圆球形或偏斜状。表面白色,或浅黄色,未 去净的外皮呈黄色斑点。


上端多圆平,中心有凹陷的黄棕色的茎痕,周围密布棕色凹点状须根痕,下面钝圆而光滑,质坚实,致密。


纵切面呈肾脏形,洁白,粉性充足;质老或干燥过程不适宜者呈灰白色或显黄色纹。


粉末嗅之轮呛鼻,味辛辣,嚼之发粘,麻舌而刺喉。以个大、皮净、色白、质坚实、粉性足者为佳。


性味归经

辛,温,有毒。入脾、胃经。


性能特点

本品善燥湿降逆止呕,又性温兼散寒。


功效

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


主治病证

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治湿痰冷饮,呕吐,反胃,咳喘痰多,胸膈胀满,痰厥头痛,头晕不眠。外消痈肿


用法用量

5-9克,宜制用,水煎服;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调敷。



使用注意

该物种为中国植物图谱数据库收录的有毒植物,其毒性为全株有毒,块茎毒性较大,生食0.1—1.8g即可引起中毒。


对口腔、喉头、消化道粘膜均可引起强烈刺激,服少量可使口舌麻木。


多量则烧痛肿胀、不能发声、流涎、呕吐、全身麻木、呼吸迟缓而不整、痉挛、呼吸困难,最后麻痹而死。


制作

矾泡

取净半夏,大小分开,用8%的矾溶液浸泡,至内无干心,口尝微有麻舌感,取出,洗净,切厚片,干燥。


矾煮

取拣净的半夏,用凉水浸漂,避免日晒,根据其产地、质量及大小斟酌调整浸泡日数。


泡至10日后,如起白沫时,每半夏100kg加白矾2kg,泡1日后再换水,至口尝无麻辣感后,加白矾与水共煮透,取出,晾至6成干,焖润后切片,晾干即得。


矾腌

取原半夏,筛去粉末,大小个分开,择净杂质。将半夏分别倒入容器内,放入清水浸泡,水量以淹过半夏的5寸为度,春秋每日翻倒,换水2次,夏季每日3次,浸泡3天,待腌。


取白矾,用石研轧成粉末,取少量泡好半夏铺于容器内,上面撒1层白矾面,再铺1层半夏,如此,半夏与白矾面层层铺均,然后加入清水淹没,淹至3天,再将白矾水撤掉,换清水浸泡一天待煮。


将锅内入清水,加热至沸,倒入锅中,用武火加热煮沸后,再加文火缓煮,用铲随时搅动,煮至2-3小时后切开,口尝稍有麻辣感为度,捞出。


摊开烘干或晒干。择净杂质,用粉碎机打成颗粒即得。每净半夏100kg,用白矾10kg。


白矾、面粉制

取拣净的生半夏,大小分挡,用清水浸泡。夏天泡7天左右,冬天泡14天左右。


每日换水1-2次,泡至口尝稍有麻辣感时,移置锅内加白矾与水煮透;或再加面粉拌匀,取出,制成团,略晾后,切片0.3mm厚左右,干燥(用时筛去末)。


每半夏500g,用白矾60-90g,面粉适量。





  


姜半夏



来源

本品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干燥块茎。


相关名

姜夏、姜夏片


产地

四川、湖北、江苏、安徽等地


采收加工

夏、秋二季采挖,洗净,除去外皮及须根,晒干,炮制。


性味归经

辛、温;有毒。归脾、胃、肺经。


性能特点

是带有毒性的一味中药材,性味辛温,因其味辛辣、麻舌而刺喉,具有“戟人咽”的刺激性。


姜半夏的β-谷甾醇和琥珀酸的薄层层析结果呈阳性,鸟苷的含量不得少于0.004mg/g。


功效

降逆止呕


主治病证

降逆止呕。用于呕吐反胃,胸脘痞闷,梅核气。 


用法用量

供配方或遵医生叮嘱


使用注意

使用本品前,务必要炮制后得到的炮制品可降低毒性。


应用

1.治疗呕吐

用姜半夏制成注射液,肌肉注射,每次2毫升。治疗各种呕吐,临床上可代替''爱茂尔 ''应用,有人认为其镇吐作用比''爱茂尔''强两倍多。未发现副作用。

 

2.用于痰多咳嗽

姜半夏性燥可化痰,其所化之痰,以脾不化湿,聚而成痰者为主,为治湿痰的要药,用于痰湿壅滞、咳嗽气逆等症。


常与陈皮、茯苓等配伍;治痰多咳嗽,又常与贝母配伍应用。


性温,也可治寒痰,可与白芥子、生姜等同用;因其化痰力佳,故又可治热痰与风痰,治热痰可与瓜蒌、黄芩等配伍;致风痰,宜与天南星等同用。


3.用于胸脘痞闷,胸痹,结胸

姜半夏有辛散温通、化痰、燥湿之效,可用于痰内阻、胸脘痞闷病症,如寒热互结,可配黄芩、黄连、干姜等同用,可收辛开苦降、散结除痞的功效(如半夏泻心汤)。


此外,又常用于胸痹疼痛,配瓜蒌、薤白等同用;治结胸症可与瓜蒌、黄连等同用。


4.用于瘿瘤瘰历、疮疡肿痛、梅核气

姜半夏可化痰散结,可用以治疗痰湿结聚所致的瘿瘤、瘰历痰核、阴疽肿痛,或痰气互结的梅核气等病症。


治瘿瘤瘰历痰核,可与海藻、黄独、贝母等配用。痈疽未溃者可用生半夏配生南星等同研,调醋外敷,有散结消肿的功效。


用治梅核气,可配厚朴、紫苏等同用


食用方法

用姜半夏9克,生姜汁15克,用于治疗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彻心中愦愦然无奈者。


风痰上攻,头旋眼花,痰壅作嗽,面目浮肿,取姜半夏和胃化饮,降逆止呕之功





  


干姜


来源

本品为姜科植物姜的干燥根


相关名

白姜、均姜、干生姜


产地

中国中部、东南部、西南部广为栽培


采收加工

冬季采挖,除去茎叶及须根,洗净晒干或低温干燥后,即成干姜。趁鲜切片晒干或低温干燥者称为“干姜片”。


性状鉴别

根茎呈不规则块状,略扁,具指状分枝,长3-7cm,厚1-2cm。


表面灰棕色或浅黄棕色,粗糙,具纵皱纹及明显的环节,分枝处常有鳞叶残存,分枝顶端有茎痕或芽。


质坚实,断面黄白色或灰白色,粉性和颗粒性,有一明显圆环(内皮层),筋脉点(维管束)及黄色油点散在。


气香,特异,味辛辣。以质坚实、断面色黄白、粉性足、气味浓者为佳。



干姜

呈扁平块状,具指状分枝,长3~7cm,厚1~2cm。表面灰黄色或浅灰棕色,粗糙,具纵皱纹及明显的环节。


分枝处常有鳞叶残存,分枝顶端有茎痕或芽。质坚实,断面黄白色或灰白色,粉性或颗粒性,内皮层环纹明显,维管束及黄色油点散在。


干姜片

为不规则纵切或斜切片,具指状分枝,长1~6cm,宽1~2cm,厚0.2~0.4cm。


外皮灰黄色或浅黄棕色,粗糙,具纵皱纹及明显的环节,切面灰黄色或灰白色,略显粉性,可见较多的纵向纤维,有的呈毛状。


质坚实,断面纤维性。气香、特异,味辛辣。


性味归经

辛、热。归脾经、胃经、肾经、心经、肺经。


功效

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


主治病证

温中逐寒,回阳通脉。治心腹冷痛,吐泻,肢冷脉微,寒次喘咳,风寒湿痹,阳虚吐、衄、下血。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10g;或入丸散。

外用:适量,煎汤洗;或研末调敷。


使用注意

阴虚内热、血热妄行者禁服。


故事

有个小伙子,平时很喜欢运动,可他经常运动,身体反而不如那些很少运动的朋友。


有一次他运动完后,又按惯例到小卖部要了一瓶可乐,一喝下去,还不解渴。


平时只喝一瓶的,他突然想再来一瓶,于是又买来一瓶,一口气又把那瓶可乐吹下去了。


一到晚上突然觉得没什么胃口,不想吃东西,一到半夜,腹中冷痛如刀绞,随即上吐下泻,折腾了一个晚上都睡不着觉。


第二天去找医生,医生便说这是痢疾,便给他用上黄连素片,吃了后虽然不拉肚子了,但肚子还隐隐作痛,一吃东西就吐。


舌苔白腻,医生说,这是寒湿,又给他用了藿香正气散。


吃完几剂后,是不会再呕吐了,可肚子还隐隐作痛,这样一直拖了半个多月都没好彻底,他被家人带去看了位老中医。


老中医一摸他双手,居然是凉冷的,一个小伙子经常爱运动,应该血气方刚,阳气充足,怎么四肢都不热呢?


然后带着疑惑又去摸他中煎脾胃的脉,一摸右关脉濡弱无力,濡为湿邪重,弱乃脾阳虚,湿重脾虚,所以舌苔白腻,大腹冷痛,四肢手脚不温。


这小伙子问,大夫,为什么我两边眼眶都黑的。


老中医说,小伙子,上眼皮属胃,下眼皮属脾,你下面眼袋黑色那么重,是脾阳虚寒湿过度。


这小伙子哪里听得懂,什么是脾阳虚,寒湿过度?


老爷爷便跟他解释说,你这是寒邪直中脏腑所致的腹痛,所以你不能再吃生冷瓜果冰冻可乐凉茶冷饮了,而且晚上要少吹空调,要用被子把自己肚脐周围盖牢。


小伙子说,那用什么药呢?老中医说,就用那藿香正气散都挺对证的。


小伙子说,那为什么我吃一个星期都吃不好呢,照样肚中冷痛?


老中医说,用干姜研粉每次冲服两钱,配合藿香正气散,平日要忌口。


这小伙子回去就多用了一味干姜,一吃肚子果然就不隐痛了。



  

虎杖



来源

本品为蓼科植物虎杖的干燥根茎和根。


相关名

大虫杖、苦杖、酸杖、斑杖、苦杖根、杜牛膝、酸桶笋、斑庄根、酸杆、斑根、黄药子、土地榆、酸通、雌黄连、蛇总管大活血、紫金龙、酸汤杆、黄地榆、号筒草、斑龙紫、红贯脚、阴阳莲、活血龙、猴竹根、金锁王、大叶蛇总管、九龙根、山茄子、斑草、搬倒甑、九股牛、大接骨、老君丹


产地

华东、中南、西南及河北、陕西、甘肃等地


采收加工

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洗净,趁鲜切短段或厚片,晒干。


性状鉴别

根茎圆柱形,有分枝,长短不一,有的可长达30cm,直径0.5-2.5cm,节部略膨大。


表面棕褐色至灰棕色,有明显的纵皱纹、须根和点状须根痕,分枝顶端及节上有芽痕及鞘状鳞片。节间长2-3cm。


质坚硬,不易折断,折断面棕黄色,纤维性,皮部与木部易分离,皮部较薄,木部占大部分,呈放射状,中央有髓或呈空洞状,纵剖面具横隔,气微,味微苦、涩。以粗壮。坚实、断面色黄者为佳。



性味归经

微苦,微寒。归肝、胆、肺经。


性能特点

本品苦能泄降,微寒能清,主入肝、胆经,兼入肺经。 主能活血定痛、祛风利湿、清热解毒、化痰止咳,并兼泻下通便。


既治血瘀、湿热、热毒、肺热及肠道热结所致的多种病证,又治烫伤及毒蛇咬伤等


功效

清热解毒,利胆退黄,祛风利湿,散瘀定痛,止咳化痰。


主治病证

(1)用于关节痹痛,湿热黄疸。

(2)经闭,产后瘀血不下,癓瘕。

(3)咳嗽痰多,水火烫伤,跌打损伤,痈肿疮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30克。或浸酒。外用研末或煎水洗。


相关配伍

1.妇女血瘀经闭,痛经者,可单用煎服;或与当归、川芎等配伍。

2.风湿痹痛,关节不利者,可与乌头、羌活、防风等配伍。

3.疮痈肿毒初起未溃者,可单用鲜品捣敷,或与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等配伍,以增其清热解毒之功。


使用注意

孕妇慎用。



故事

传说孙思邈111岁那年夏天一个傍晚,骑着毛驴到秦岭深山老林采药。他将毛驴拴在松树干上,独自到不远的一处山谷采挖中药虎杖。


忽然一阵风过后,跳出一只吊睛白额大虎,那额头王字看得清清楚楚,估摸老虎有500斤。


猛虎大吼一声,两眼如铜铃,直扑毛驴前爪将其压倒在地。因老虎用力过猛连驴和松树倾倒地下来,无巧不成书,山中“大王”老虎变成“病猫”。


毛驴头倒是被它血盆大口叼在嘴上,毛驴垂死挣扎打了个滚,拴绳也在老虎头颈绕圈子。


更要命的是碗口粗的松树干不偏不歪砸在可怜的“虎王”左前腿上,只听‘咔嚓’一声同时老虎惨叫一声,腿断了。


孙先生看那老虎气喘吁吁,哀怜泣泣,大腿上面很快肿得像大馒头一般。心爱的毛驴已归天,用尽全身力气从虎口拉出驴头,老虎这时倒还配合张大其口。


因怕老虎再有发威,他将毛驴绳索解下牢牢缚住虎腿在旁边更粗一些的松树干上防其不测。


此时的猛虎变成了可怜的“毛大虫”,悲鸣地看着孙思邈,好像说“救救我,我会报答您老的。”孙思邈产生悲悯之心,决定用刚采来的虎杖叶根救它伤腿。


孙思邈仔细摸摸老虎大腿,还好大腿骨位置未变畸形说明没移位。连忙用虎杖叶汁喂虎,同时用虎杖根加适量黄酒杵糊外敷虎腿,用松树枝和长青藤包扎固定;最后孙思邈拍拍老虎屁股说好了没事了,保证你30天康复。


俗话说“老虎屁股摸不得”,在这种情况下当然就好摸了,你想老虎腿伤疼痛难忍,屁股上都是经络穴位,用手拍打不就是等于穴位按摩吗。所以此虎不但心存感激且还非常受用呢。


孙思邈每天鸡鸭鹅肉山涧泉水喂养老虎一个月后,它又生龙活虎了。


孙思邈带着药篓准备回村为群众看病。你说怪不,这老虎老实巴交地跟着他,还时不时点头哈腰摇头摆尾,好像说您老毛驴给我咬死了,我就当您坐骑了。


孙思邈被它孝心诚心所感动,但心中还是有一些发毛,加上百岁高龄颤颤巍巍地骑上虎背 。


从此,孙思邈骑虎行医迅速又安全,上山采药如履平地。





  

山慈菇



来源

本品为兰科植物杜鹃兰、独蒜兰或云南独蒜兰的干燥假鳞茎。前者习称“毛慈菇”,后二者习称“冰球子”


别名

毛慈菇、冰球子、金灯、朱姑、鹿蹄草、无义草等。


产地

主产于四川、贵州等地。


采收加工

夏、秋二季采挖,除去地上部分及泥沙,分开大小,置沸水锅中蒸煮至透心,干燥。 切片或捣碎用。


性状鉴别

本品横切面:毛慈菇最外层为一层扁平的表皮细胞,其内有2-3列厚壁细胞,浅黄色,再向内为大的类圆形薄壁细胞,含黏液质,并含有淀粉粒。近表皮处的薄壁细胞中含有草酸钙针晶束,长70-150μm,维管束散在,外韧型。

毛慈菇

呈不规则扁球形或圆锥形,顶端渐突起,基部有须根痕。长1.8-3cm,膨大部直径1-2cm,表面黄棕色或棕褐色,有纵皱纹或纵沟,中部有2-3条微突起的环节,节上有鳞片叶干枯腐烂后留下的丝状纤维。质坚硬,难折断,断面灰白色或黄白色,略呈角质。气微,味淡,带黏性。


冰球子

呈圆锥形,瓶颈状或不规则团块,直径1-2cm,高1.5-2.5cm,顶端渐尖,尖端断头处呈盘状,基部膨大且圆平,中央凹入,有1-2条环节,多偏向一侧。撞击外皮者表面黄白色,带表皮者浅棕色,光滑,有不规则皱纹。断面浅黄色,角质半透明



性味归经

甘、微辛,凉。归肝、脾经。


功效

清热解毒,消痈散结。


主治病证

(1)痈肿疔毒,瘰疬痰核。

(2)淋巴结结核,蛇虫咬伤。


用法用量

3~9g。外用适量。


禁忌人群

正虚体弱者慎用。



故事

山慈姑,又名鹿蹄草。关于鹿蹄草的由来,还有这样一个传说。


王母娘娘的一只宠物小金鹿,由于常年生活在天宫,天宫里的个个角落它都玩遍了,渐渐地它就觉着天宫里的生活枯燥乏味,于是就想瞅机会到天宫以外的其他地方去玩玩,可是这南天门常年都有天兵天降把守。


一次偶然的机会,小金鹿听到天宫里众神议论纷纷:王母娘娘跟前的七仙女中,年龄最小的牡丹因与凡人相恋,违返天规,且屡教不改,王母恼羞成怒,下旨把牡丹仙姑贬到凡间的太白山,永远不准再回天宫。


在天宫的时候,牡丹姐姐待小金鹿最好,这次听说牡丹姐姐被王母贬到凡间,说什么也要去凡间探望。


一次偶然的机会,小金鹿独自在天宫里的后花园捉蝴蝶时,发现守卫南天门后门的天将熟睡过去,还时不时说着梦话,小金鹿轻轻用狼尾巴草捅他的鼻子都没有醒来。


于是它便迅速换上了步云鞋,出了南天门,直奔太白山。到了太白山,小金鹿一看,哇!这太白山上的风景真是太美了,不但有风景如画的山川,清澈的溪水,茂密的森林,还有莺莺的鸟语,袭人的花香,各种各样的野果和可爱动物。


这里虽然不是天堂,却胜似天堂,就连天宫里神仙们作的山水画,也根本比不上这太白山上的美景。


小金鹿在这里找到了牡丹姐姐,他们尽情的游玩,不知不觉地在太白山上过了一年时间。渐渐地,小金鹿也不愿意回到天宫,它愿意仍然像在天宫一样,跟它的牡丹姐姐在一起,留在凡间,留在太白山上。


王母娘娘第二天一大早发现小金鹿不在自己身边,于是掐指一算,原来这小畜生也私自下凡,到太白山去了。王母勃然大怒,命人传来天兵天将,赶快去凡间捉拿这大逆不道的小畜生。


这天,小金鹿正陪伴牡丹姐姐欣赏太白山上的美景,晴朗的天空忽然雷声大震,小金鹿正在奇怪,还是牡丹姑娘眼尖:“小鹿你看”,小金鹿抬眼顺着牡丹姐姐手指的方向一看,发现南天门方向天兵天将正朝着他们两人的方向走来。


小金鹿马上明白了怎么回事,来不及向牡丹姐姐打招呼,跃起四蹄使尽神力拼命向南跑去,后边天兵天将猛追不舍,小金鹿跑呀跑呀,一直奔向天涯海角,直到海南岛的南端将要被玉索套住,情急之中,它便顺势倒地化作一个半岛。


后来,人们就把小鹿所化的岛屿称作“鹿回头半岛”,而小鹿奔跑时留在太白山上的蹄印中长出了一种具有清热解毒,消痈散结的草,人们叫它“鹿蹄草”,也就是今天所说的山慈姑。





  


片姜黄



来源

本品为姜科植物温郁金的干燥根茎。


产地

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四川、云南等。


采收加工

冬季茎叶枯萎后采挖,洗净,除去须根,趁鲜纵切厚片,晒干。


性状鉴别

片姜黄呈长圆形或不规则的片状,大小不一,长3~6cm,宽l~3cm,厚0.1~0.4cm。外皮灰黄色,粗糙皱缩,有时可见环节及须根痕。


切面黄白色至棕黄色,有一圈环纹及多数筋脉小点。质脆而坚实。断面灰白色至棕黄色,略粉质。气香特异,味微苦而辛凉。


性味归经

辛、苦,温。归肝、脾经。


性能特点

本品辛温相合,能外散风寒,内行气血,苦温相合,能外胜寒湿,内破瘀血。


凡气滞血瘀而致的胸胁脘腹疼痛、肢体串痛、时痛时止、经闭腹痛以及跌打损伤瘀肿、产后恶露不尽、少腹刺痛等,均可应用。关节不利、肩臂酸痛尤为常用。


功效

破血行气、通络止痛、祛风疗痹。


主治病证

(1)血滞经闭,行经腹痛。

(2)胸胁剌痛,风湿痹痛。

(3)肩臂疼痛,跌扑损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1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禁忌人群

因活血行气之力较强,虚证应慎用。孕妇慎用。


相关配伍

 配桂枝:桂枝善于温邋血脉,既可舒筋脉挛急,又能利关节壅阻。内通脏腑,外达肢节。桂枝温通经脉,助姜黄活血止疼,姜黄破血行气,助桂枝通达阳气,温经散寒,活血通脉,治上下关节凝滞、痹着疼痛等证。


② 配栀子:栀子清热解毒,泻下焦火热,入肝胆清胆退黄,栀子得姜黄行气祛瘀之助,则疏利肝胆之力加强,共奏清热利胆、解毒止痛之效,用于肝胆热毒壅滞、血瘀气结之发热、口苦、胁下疼痛。


③ 配当归:当归养血和血,通经止痛,当归得姜黄之助,瘀血去而新血生,一养一破,相反相成;姜黄得当归之助,活血通络、行气止痛之功更着,用于胸痹心痛、月经不调、痛经、闭经等证。


④ 配枳实:枳实苦降下行,力锐气猛,破气消积,化痰除痞。二药合用,一重破气,一重破血,行气逐瘀,用于胸痹心痛、脘腹胀痛、症瘕积块。


⑤ 配蝉蜕:蝉蜕为轻清之品,辛可宣散,凉可去热,能散风除湿,清热解部,既能宣通火郁,又可透风湿于火外,姜黄既能温散寒遏,助蝉蜕透达火郁,又可降浊泄热,导火下行,一开宣,一降泄,升清降浊,开阳散火,则内外通达,气血调畅,以淌三焦火郁之邪。


⑥ 配紫花地丁:紫花地丁清热解毒,凉血消肿,地丁得姜黄疏风活血、温通之助,直达病所,清热解毒,温通寒清,共消痈肿。




  

粉葛



来源

中药材粉葛为豆科植物野葛或甘葛藤的干燥根。


相关名

无渣粉葛、干葛、甘葛。


产地

生于山坡、路边草丛中及较阴湿的地方。栽培或野生于山野灌丛和疏林中。


除新疆、西藏外,全国各地均有分布。分布于广东、广西、湖南、四川、云南等地。


采收加工

通常在秋、冬两季采挖,除去杂质后,洗净,润透,切成厚片晒干即可


形态特征

粗壮藤本,长可达8米,全体被黄色长硬毛,茎基部木质,有粗厚的块状根。


羽状复叶具3小叶;托叶背着,卵状长圆形,具线条;小托叶线状披针形,与小叶柄等长或较长;


小叶三裂,偶尔全缘,顶生小叶宽卵形或斜卵形,长7-15(-19)厘米,宽5-12(-18)厘米,先端长渐尖,侧生小叶斜卵形,稍小,上面被淡黄色、平伏的蔬柔毛。


下面较密;小叶柄被黄褐色绒毛。总状花序长15-30厘米,中部以上有颇密集的花;苞片线状披针形至线形,远比小苞片长,早落;小苞片卵形,长不及2毫米;


花2-3朵聚生于花序轴的节上;花萼钟形,长8-10毫米,被黄褐色柔毛,裂片披针形,渐尖,比萼管略长;花冠长10-12毫米,紫色,旗瓣倒卵形,基部有2耳及一黄色硬痂状附属体,具短瓣柄,翼瓣镰状,较龙骨瓣为狭,基部有线形、向下的耳,龙骨瓣镰状长圆形,基部有极小、急尖的耳;对旗瓣的1枚雄蕊仅上部离生;子房线形,被毛。


荚果长椭圆形,长5-9厘米,宽8-11毫米,扁平,被褐色长硬毛。花期9-10月,果期11-12月。


粉葛与原变种区别

在于顶生小叶菱状卵形或宽卵形,侧生的斜卵形,长和宽10-13厘米,先端急尖或具长小尖头,基部截平或急尖,全缘或具2-3裂片,两面均被黄色粗伏毛;花冠长16-18毫米;旗瓣近圆形。花期9月,果期11月。



性味归经

甘、辛、凉。归脾、胃经。


性能特点

本品甘寒清解,咸入心肝血分,并具滑利之性。既善清热凉血活血、解毒透疹,使热毒从内而解;又兼利尿滑肠,导热毒从二便出。


凡斑、痘、疹属血热毒盛者均宜,尤以斑疹紫黑兼二便不利者用之为佳。


功效

生津,升阳止泻,解毒透疹。


主治病证

(1)用于外感发热头痛。

(2)颈背强痛,口渴。

(3)麻疹不透,热蓟。


食疗方法

桂花葛粉羹

桂花糖5克,葛根50克。先用凉开水适量调葛粉,再用沸水冲化葛粉,使之成晶莹透明状,加人桂花糖调拌均匀即成。


此羹甘甜润口,气味芬芳。此羹具有迟热生津,解肌发表的功效,适用于发热、口渴、心烦、口舌溃疡等病症。 

 

葛根粉粥

葛粉200克,粟米300克。用清水浸粟米一晚,第二天溅葛根粉粥

出,与葛粉同拌均匀,按常法煮粥,粥成后酌加调味品。


此粥软滑适口,清香沁脾,具有营养机体,时举阳气的功效,适用于防治心脑血管病症。高血压,糖尿病,腹泻,痢疾患者宜常食之。 

 

葛粉饭

葛粉200克,梁粟米饭500克。先用滚开水将饭淋湿,加人葛粉拌匀,放入豆鼓汁水适量,在旺火上煮熟。适当拌以调味品即可食。


此饭具有清心醒脾,促进智力的作用。适用于狂症,心神恍惚,言语失常,记忆衰退等病症。

  

葛粉

猪胰汤葛粉50克,猪胰半具。将猪胰洗净切薄片,煎水,待猪胰熟后,加人葛粉调匀,酌加五味调料,即可食用。


此汤鲜香适口,具有生津止渴,降糖的功效,适用于治疗,消渴,多尿等病症。


炮制方法

洗净,除去外皮,切片,晒干或烘干。


广东、福建等地切片后,用盐水、白矾水或淘米水浸泡,再用硫黄熏后晒干,色较白净。切片,晒干。


煨葛根:先以少量麸皮撒入热祸内,待冒烟后,将葛根片倒入,上面覆盖剩下的麸皮,煨至下层麸皮呈焦黄色时。


随即以铁铲将葛根与麸皮不断翻动,至葛根片呈深黄色为废,取出,筛去麸皮,凉透。 (每葛根100斤,麸皮25斤)



故事一

相传盛唐年间,某山脚下住着一对夫妻,男称付郎,女叫畲女,男读女耕,十年寒窗,付郎高中进士。


本是喜从天降,付郎却烦恼满怀,只因长安城里富家女子个个艳若牡丹,丰盈美丽,想妻子长年劳作,瘦弱不堪,于是有心休掉畲女。


他托乡人带信回家,畲女打开只见两句诗“缘似落花如流水,驿道春风是牡丹”,畲女明白付郎将要把自己抛弃,终日茶饭不思,以泪洗面,更是容颜憔悴。


山神得知后,怜爱善良苦命的畲女,梦中指引畲女每日上山挖食葛根,不久,畲女竟脱胎换骨,变得丰盈美丽,光彩照人。


付郎托走乡人后,思来想去:患难之妻,怎能抛弃!于是快马加鞭,赶回故里,发现妻子变得异常美丽,更加大喜过望,夫妻团圆,共享荣华。


从此畲族女子便有了吃食葛根的习俗,而且个个胸臀丰满,体态苗条,肤色白皙。


故事二

传说古时湘西某土司的女儿与一个汉族小伙子相爱。由于双方父母坚决反对,这对恋人相约遁入深山老林之中。


入山不久,小伙子应身染重疴,神志不清,面色赤红,疙瘩遍身。姑娘急得失声痛哭,哭声惊动了一个仙须鹤发的道士,马上给小伙子服用一种仙草根,旬余即愈。


后来他们知道,这种仙草叫葛根。遂长期服食,两人都身轻体健、皮肤细腻、容颜不老,双双活过百岁,被人传为美谈。






  

薤白



来源

本品为百合科植物葱族薤白的鳞茎。


相关名

野蒜、小独蒜、九白、九白头、山薤、薤、介白、野白头、莜子、野薤、贼蒜、乔葱、薤根、薤白头、藠子。


产地

朝鲜、日本、俄罗斯以及中国大陆的除新疆和青海以外的全国各地


采收加工

北方多在春季,南方多在夏秋间采收。将鳞茎挖起,除去叶苗和须根,洗去泥土,鲜和或略蒸一下,晒干或炕干。


性状鉴别

鳞茎呈不规则卵圆形,长0.5-2.0cm,直径0.7-1.8cm。


表面黄白色或淡黄棕色,皱缩,半透明,有缘沟及皱纹或有类白色膜质鳞片包被,顶端有残存茎基事茎痕,基部有突起的鳞茎盘。


质坚硬,角质样,不易破碎,断面黄白色。微有蒜气,味微辣。



性味归经

味辛、苦,性温;归胃、大肠。


功效

理气,宽胸,通阳,散结,导滞


主治病证

胸痹心痛彻背,脘痞不舒,干呕,泻痢后重,疮疖。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5-10g,鲜品30-60g;或入丸、散,亦可煮粥食。外用:适量,捣敷;或捣汁涂。


使用注意

薤白性温,易发热病,春三月勿食生者。气虚胃弱者慎用。



故事

爷孙俩到山里头采薤白,今天晚上老爷爷给小指月炒了盘薤白,非常香,非常好吃,吃完后,指月放了一个晚上的屁,就像连珠炮弹一样,放个不停。


小指月说,吃其他理气药都没有这效果,怎么放完屁后,心胸中开朗如同晴天啊!这薤白太不简单了。


老爷爷说,以前人们把这薤白又叫放屁菜,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薤白辛通滑利,上能开胸痹,下能泄大肠气滞。


小指月今天晚上真正以身体会薤白,通上彻下之功了,而且它明显能够帮身体排腐浊,升清气,好像整个胸腹都被做一场清洁一样。


有个小伙子,拉肚子肛门坠重,想解大便,又解得不痛快,把裤子一穿上来,想离开厕所,而大便又有坠下来之意。可你努力去拉,又拉排不干净。


老爷爷说,这泻痢下注,又叫木金交争,木的性子就是要疏通,金的性子就是要闭合,两者不能统一协调,所以想排便时排不畅快,想穿裤子时,又有便意。


小指月点点头说,这是不是要用行气则后重自除之法来治泻痢?

老爷爷说,没错,张仲景在《伤寒论》的四逆汤证里头就提到,治泻痢下重,可以加薤白。


用薤白不是去止痢,而四逆散也非痢疾专药,它们相互配合,不过是利用四逆散疏泄肝木气机,用薤白祛除肠腑郁滞,这薤白最能于金中宣发木火之气,把金木之间的纠结解开来,那么泻痢下重症状就放松消失了。


小指月点点头,然后给这小伙子开上四逆散加薤白。这小伙子一吃药,排便特顺畅。








  

板蓝根



来源

本品为十字花科植物菘蓝的干燥根。


相关名

大青根、板兰、蓝根、大蓝根、蓝靛根、靛根、靛青根


产地

主产于河北、江苏、河南、安徽。 此外,全国许多地区均有栽培。


采收加工

10月末挖取板蓝根,刨根时在畦子一侧挖50-60厘米左右的深沟,顺沟刨收,勿伤根。


刨出后去掉泥土,晒干六、七成,捆成小捆,再进行晾晒至干为止。


性状鉴别

多年生草本,灌木状。茎直立,高达1米许,茎节显明,有钝棱。


叶对生;叶柄长1~2厘米;叫片倒卵状长圆形至卵状长圆形,或椭圆披针形,长5~16厘米,宽2.5~6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渐狭,边缘有浅锯齿。


穗状花序顶生;苞片叶状,长1~1.5厘米,早落;萼5全裂,其中4裂线形,另1片较大;花冠漏斗形,淡紫色,5裂,裂片短阔;雄蕊4,2强,着生于花冠筒的上方;子房上位,花柱细长。


蒴果,内含种子4枚。


药材

呈圆柱形,稍扭曲,长10~20cm,直径0.5~lcm。表面淡灰黄色或淡棕黄色,有纵皱纹、横长皮孔样突起及支根痕。


根头略膨大,可见暗绿色或暗棕色轮状排列的叶柄残基和密集的疣状突起。体实,质略软,断面皮部黄白色,木部黄色。气微,味微甜后苦涩。


饮片

呈圆形厚片。外表皮淡灰黄色至淡棕黄色,有纵皱纹。切面皮部黄白色,木部黄色。气微,味微甜后苦涩。



性味归经

苦,寒。归心、胃经。


性能特点

本品苦寒清解,入心、胃经,功与大青叶相似,尤善凉血利咽。


功效

清热解毒,凉血,利咽。


主治病证

(1)温病发热、头痛或发斑摩。

(2)咽喉肿痛,痄腮,痛肿疮毒,丹毒,大头瘟疫。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大剂量可用60-120g;或入丸、散。

久用:适量,煎汤熏洗。


使用注意

本品苦寒,体虚而无实火热毒者忌服板蓝根。


体质素虚,经常感冒者、慢性胃肠炎患者、低血压、精神不振者、过敏体质者、患血液系统疾病者、其他如患有胃下垂、消化性溃疡、甲状腺机能减退、心律失常等疾病,也要慎用板蓝根。


炮制方法

拣净杂质,洗净,润透,切片,晒干。




板蓝根趣闻

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对医药也很精通,其所著《传信方》两卷,曾在国内外广为流传。


在《传信方》中,刘禹锡特别记载了一种名叫“大蓝”中药的神奇疗效:大蓝汁加雄黄、麝香治疗蜘蛛咬伤。


一位叫张荐的判官被斑蜘蛛咬伤后,仅两天就头面肿痛,几欲不治。情急之下,他以重金四方延医。


一位并不出名的医生揭了榜。这位医生把蜘蛛投到一碗大蓝汁里,蜘蛛碰到大蓝汁就死了。


医生又在大蓝汁里加麝香、雄黄。这次,被投进去的蜘蛛竟然化为水了。张荐感到很神奇,就把加了麝香、雄黄的大蓝汁点于被咬处。


几天后患处就消了肿,创口也变得像小疮一样。没过多久,张荐就痊愈了。




  


土茯苓



来源

本品为百合科植物光叶菝葜的干燥根茎。


相关名

土苓、土茯苓、地茯苓、山遗粮、山地栗、仙遗粮、饭团根、冷饭团、奇粮


产地

长江以南各地均产。


采收加工

夏、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洗净,干燥;或趁鲜切成薄片,干燥。


性状鉴别

本品略呈圆柱形,稍扁或呈不规则条块,有结节状隆起,具短分枝,长5~22cm,直径2~5cm。


表面黄棕色或灰褐色,凹凸不平,有坚硬的须根残基,分枝顶端有圆形芽痕,有的外皮现不规则裂纹,并有残留的鳞叶,质坚硬。


切片呈长圆形或不规则,厚1~5mm,边缘不整齐;


切面类白色至淡红棕色,粉性,可见点状维管束及多数小亮点;


质略韧,折断时有粉尘飞扬,以水湿润后有黏滑感。气微,味微甘、涩。


性味归经

甘、淡,平。归肝、胃经。


性能特点

本品甘淡渗利,性平偏凉,入肝、胃经。


功能解毒利湿、通利关节,既为治梅毒或因患梅毒服汞剂而致肢体拘挛之要药;又为治湿浊下注及湿疮湿疹之佳品。



功效

解毒,利湿,通利关节。


主治病证

(1)梅毒,或因患梅毒服汞剂而致肢体拘挛者。

(2)淋浊,带下,脚气,湿疹,湿疮。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 - 60g;或入丸散。也可煎汤含漱。


故事

古时有一人好色,得杨梅疮,用轻粉医而无效,或愈或复发。


此人穴居山野以度残年,饮山水泉,食野果,生啖山地粟(土茯苓),数月后,病愈如初,方悟山地粟有治疗梅毒之功。


随传此法于世,戒恶习,潜心学医,后成当地名医,救济众生。


《本草纲目》云:“今医家有搜风解毒汤,治杨毒疮,不犯轻粉。病深者月余,浅者半月即愈。服轻粉药筋骨挛痛,瘫痪不能动履者,服之亦效。”


明代兰茂《滇南本草》有一方:土茯苓一或五钱,水酒浓煎服。


明代汪机《本草汇编》亦有用土茯苓治梅毒的。






  

柴胡



来源

本品为伞形科植物柴胡或狭叶柴胡的干燥根。


别名

地熏、山菜、菇草、柴草。


产地

东北、华北、西北、华东、湖北、四川等地。


采收加工

春、秋二季采挖,除去茎叶及泥沙,干燥。


性状鉴别

北柴胡

呈圆柱形或长圆备形,长6~15cm,直径0.3~0.8cm。根头膨大,顶端残留3~15个茎基或短纤维状叶基,下部分枝。表面黑褐色或浅棕色,具纵皱纹、支根痕及皮孔。质硬而韧,不易折断,断面显纤维性,皮部浅棕色,木部黄白色。气微香,味微苦。


饮片 北柴胡

呈不规则厚片。外表皮黑褐色或浅棕色,具纵皱纹和支根痕。切面淡黄色,纤维性。质硬。气微香,味微苦。


醋北柴胡

形如北柴胡片,表面淡棕黄色,微有醋香气,味微苦。



南柴胡

根较细,圆锥形,顶端有多数细毛状枯叶纤维,下部多不分枝或稍分枝。表面红棕色或黑棕色,靠近根头处多具细密环纹。质稍软,易折断,断面略平坦,不显纤维性。具败油气。


南柴胡

呈类圆形或不规则片,外表皮黑棕色或红棕色,有时可见根头处具细密环纹或有细毛状枯叶纤维。 切面黄白色,平坦,具败油气。


醋南柴胡

形如南柴胡片,呈黄褐色,质干脆,微有醋香气。



性味归经

味苦,辛、性微寒;入肝、胆经。


性能特点

本品既疏散少阳半表半里之邪而和解退热,又条达肝气而疏肝解郁、调经 止痛,且能升发清阳而举陷,为和解少阳、疏肝解郁调经及升阳举陷之要药。


功效

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主治病证

(1)邪在少阳寒热往来,感冒高热。

(2)肝郁气结,胁肋疼痛,月经不调,痛经。

(3)气虚下陷之久泻脱肛、子宫脱垂、胃下垂等。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10g;入丸散。


禁忌人群

柴胡其性升散,肝风内动,肝阳上亢,气机上逆者忌用或慎用。



炮制方法

柴胡

除去杂质和残茎,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醋柴胡

取净柴胡片,加入定量米醋拌匀,闷润至醋被吸尽,文火加热,炒干,取出,晾凉。筛去碎屑。柴胡片每100kg,用米醋20kg。


鳖血柴胡

取净柴胡片,用鳖血及适量清水拌匀,稍闷,待汁液被吸尽后,文火炒干,取出放凉。柴胡片每100kg,用鳖血12.5kg。


相关论述

《滇南本草》:“伤寒发汗用柴胡,至四日后方可用:若用在先,阳症引入阴经,当忌用。”


《本经逢原》:“柴胡,小儿五疳羸热,诸疟寒热,咸宜用之。痘疹见点后有寒热,或胁下疼热,于透表药内用之,不使热留少阳经中,则将来无咬牙之患。”



故事

很久以前,上图山上有个名叫胡大的人,十三岁殁了爹娘,只好替邻村一家财主做长工。胡大聪明伶俐,又乐于助人,因此,很受穷乡亲的敬爱。


一年秋天,胡大得了时寒时热的瘟疫。不能下地干活。财主见他不能卖力,又怕染给自己,不由分说将胡大赶出了门。


胡大两手空空,走出财主家大院。这时天已漆黑,胡大浑身没有一点力气,他迷迷糊糊来到一个池塘边,躺倒在杂草里,失去了知觉。


不知过了多久,胡大被凉风吹醒,觉得又渴又热,想站起来找点水喝,可身子不能动弹。他用尽了全力挖了些草跟吃,就这样,胡大躺在池塘边吃了七天七夜的草根。


胡大无依无靠无处安身,只好又回到了地主家,这可把地主吓得半死。原来,地主以为胡大早死了,尸体也烂了,一见胡大平安回来,以为是神佛在保佑他,便不敢再像以前那样虐待他了。


不久,村里的瘟病蔓延开了,一连死了好几个人,连地主的独生儿子也被染上了,眼看宝贝儿子就要上西天,心急如焚的地主拿了一大包金元宝,送给胡大,央求说:“胡大哥,我儿子病得快不行了,求求你告诉我,你是吃了什么灵丹妙药治好病的?”


“我什么药也没吃”。胡大冷冷地回答。地主加了几只元宝,苦苦哀求胡大把真情讲出来。


胡大用气愤的口吻说:“你们把我扔到塘边,我躺在那里又渴又饿,没办法,只好吃当柴烧的那种草啊!”


地主一听,将信将疑,为了救儿子他急忙命人将胡大吃过的柴挖来,洗净后煎汤,地主儿子喝了这种汤后居然死里逃生了。消息传开,村里患瘟病的人也争相妨效,果然都化险为夷了,大家奔走相告,纷纷向胡大打听这种药的名子,胡大连连摇头。


一个老秀才说:“那东西原来只当柴草烧,既然是胡大第一个发现它能治病,那就叫它柴胡吧!”

因此,人们便把这种有抗瘟疫作用的中草药称为“柴胡”。





  

白及



来源

本品为兰科植物白及的干燥块茎。


别名

甘根、连及草、臼根、白给、冰球子、白鸟儿头、地螺丝、羊角七、千年棕、君求子、一兜棕、白鸡儿、皲口药、利知子


产地

华东、中南、西南及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台湾等。


采收加工

栽种3-4年后的9-10月采挖,将根茎浸水中约1小时,洗净,除支须根,蒸煮至内面无白心取出晒或炕至表面干硬不粘结,用硫黄熏1夜后,晒干或炕干,去残须,使表面成光洁淡黄白色,筛去杂质。


性状鉴别

根茎略呈不规则扁圆形或菱形,有2-3分歧似掌状,长1.5-5cm,厚0.5-1.5cm。


表面灰白色或黄白色,有细皱纹,上面有凸起的茎痕,下面亦有连接另一块茎的痕迹;以茎痕为中心,数个棕褐色同心环纹,环上残留棕色点状的须根痕。


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类白色,半透明,角质样,可见散在点状维管束。粗粉遇水即膨胀,有显着粘滑感,水浸液呈胶质样。无臭,味苦,嚼之有粘性。



性味归经

苦、甘、涩,微寒。入肺经。


性能特点

本品甘涩质黏,苦寒清泄,入肺、肝、胃经。善收敛止血,兼益肺胃,治体内外出血,最宜肺胃损伤之咳血、吐血,以及肺痈咳吐脓血。


善消肿生肌,治痈疽疮疡,初起未脓服之可消,溃久不敛敷之可愈;治烫伤、皮肤皲裂、虹裂,外用能促进创口愈合。


功效

收敛止血,消肿生肌。



主治病证

(1)咳血,衄血,吐血,外伤出血。

(2)疮痈肿毒,烫伤,手足皲裂,肛裂。

(3)肺痈而咳吐腥痰脓血日渐减少者。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10g;研末,每次1.5~3g。外用:适量,研末撒或调涂。


使用注意

外感咳血,肺痈初起及肺胃有实热者忌服。



故事

在历史上曾流传着皇帝赐名白及的佳话。


传说古代有位会稽将官,为保护皇帝从关外回京而自己身负重伤,皇帝很感动,命太医抢救,血止住了,断了的筋骨亦被接上了,就是肺部被箭射穿,呼吸困难, 口吐鲜血,病情很危险。


于是,皇帝下令张贴榜文,征召天下能人医治。


这天,一位老农拿着几株叶像棕榈叶,根像菱角肉的草药,献给皇帝道:“把这药草烘干磨成粉,一半冲服, 一半外敷。”将官用药后,果然肺伤愈合,嘴里也不吐血了。


皇帝大喜,要封这位老农做官,他不要,赏他银子,他也不要。


皇帝问他:“你有什么要求呢?”老农说:“我什么也不要,我只请您把这味药草, 叫太医院编入药书,公布于天下,使更多的人能治好肺出血。”


皇帝连连点头道:“好!好! 这药叫什么名字呀?”老农回答:”还没有名称呢,就请皇帝给它取个名字吧!”


皇帝想了一下,问道:“你叫什么名字呀?”老农说:“我姓白名及。”皇帝笑笑说:“那就称这味药叫白及吧。”





  


玄参


之前我们学习了玄参的基本介绍及小故事,今天我们用图文形式学习玄参的基本性状及重要作用。


简介

为玄参科玄参属下面的一个种,学名为Scrophularia ningpoensis.。出处《神农本草经》,著名的浙八味中就有他的大名(浙八味:白术、杭白芍、浙贝母、杭白菊、元胡索、浙玄参、杭麦冬、温郁金)。下面结合笔者所拍的照片,来认识这味药材。


原植物

茎四棱形,叶在茎下部多对生而具柄,叶片多为卵形边缘具细锯齿,支根数条呈纺锤形膨大。初次见这种植物,很容易误认为是唇形科的(在没有开花的时候),他的叶片味道特殊,闻了之后就能记住。



药材性状

类圆柱形,中间略粗或上粗下细,有的微弯曲,表面灰黄色或灰褐色,质地坚实,不易折断。气味特异,比较像焦糖的那种。饮片断面乌黑。玄参在历史上因为“名讳”,因此一度改名为元参,固有元参之说。


显微鉴别

粉末灰棕色,气微,味微甘。饮片比较坚硬,含糖量也较多,我磨成的粉末后装在样品瓶中保存。主要显微特征:


石细胞:较多,单个散在或2-3成群,孔沟多分叉,胞腔一般较大;

木纤维:细长,稍弯曲,末端顿圆或斜尖,有细小斜纹孔;

导管:主要为网纹导管,少数具缘纹孔导管;

还有薄壁细胞、木薄壁细胞及后生皮层等


临床功效

如同帖子开头所说,滋阴降火,凉血解毒。用于热病烦渴,咽喉肿痛,便秘等。


重要作用

玄参有清热凉血,泻火解毒,滋阴的功效,玄参主治温邪入营,内陷心包,温毒发斑,热病伤阴、舌绛烦渴、津伤便秘、骨蒸劳嗽、目赤、咽痛、瘰疬、白喉、痈肿疮毒。


1、玄参治伤寒发汗吐下后,毒气不散,表虚里实,热发于外,故身斑如锦文,甚则烦躁谵语,兼治喉闭肿痛:玄参、升麻、甘草(炙)各半两。上锉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钱匕,以水一盏半,煎至七分,去滓服。(《类证活人书》玄参升麻汤)


2、玄参治赤脉贯瞳:玄参为末,以米泔煮猪肝,日日蘸食之。(《济急仙方》)


3、玄参治三焦积热:玄参、连黄、大黄各一两。为末,炼蜜丸梧子大。每服三、四十丸,白汤下。小儿丸粟米大。(《丹溪心法》)


4、玄参解诸热,消疮毒:玄参、生地黄各一两,大黄五钱(煨)。上为末,炼蜜丸,灯心、淡竹叶汤下,或入砂糖少许亦可。(《补要袖珍小儿方论》)


5、玄参治阳明温病,无上焦证,数日不大便,当下之,若其人阴素虚,不可行承气者:玄参一两,麦冬(连心)八钱。水八杯,煮取三杯,口干则与饮令尽。不便,再作服。(《温病条辨》增液汤)


6、玄参治瘰疬初起:元参(蒸)、牡蛎(醋煅,研)、贝母(去心,蒸)各四两。共为末,炼蜜为丸。每服三钱,开水下,日二服。(《医学心悟》消瘰丸)


7、玄参治急喉痹风,不拘大人小儿:玄参、鼠粘子(半生半炒)各一两。为末,新汲水服一盏。(《圣惠方》)


8、玄参治伤寒上焦虚,毒气热壅塞,咽喉连舌肿痛:玄参、射干、黄药各一两。上药捣筛为末,每服五钱,以水一大盏,煎至五分,去滓,不拘时温服。(《圣惠方》玄参散)


玄参用于温热病热入营血、口渴舌绛、烦燥、夜寐不安、神识不清或身发斑疹等症。温邪入于营血,伤阴劫液则口渴舌绛,内陷心包则烦燥神昏。


玄参能清热凉血,并有养阴生津作用,常合鲜生地、麦冬、黄连、连翘、银花、竹叶卷心等同用于以上诸症。


玄参滋养肾阴的功效,与地黄相近,故两药常配合同用。但玄参苦泄滑肠而通便,泻火解毒而利咽,临床应用范围较为广泛,一般不作长服的滋补之剂;地黄则功专补肾养阴,可作为久用的滋阴药品。


玄参为咸寒之品,质润多液,功能滋阴降火、解毒、利胭。


  • 配鲜生地、丹皮、赤芍等,则清热凉血;


  • 配大生地、麦冬等,则滋阴增液;


  • 配牛蒡子、板蓝根等,则解毒利咽;


  • 配大生地、石决明、密蒙花、蝉蜕等,则明目退翳;


  • 配牡蛎、贝母、夏枯草等,则散结消瘰;


  • 配银花、当归、甘草,则解毒消肿。


玄参用于咽喉肿痛、目赤、瘰历结核等症。咽喉肿痛有外感风热所致者,有阴虚、虚火上炎所引起者,这两类咽喉肿痛,玄参皆可治疗。


如感受风热者须配辛凉解表药如薄荷、牛蒡子等品;虚火上炎者配合养阴药如鲜生地、麦冬等品同用,故玄参为喉科常用之品,尤以治虚火上炎者为佳。


至于目赤而有阴虚火旺的症候,可用本品配合生地、石决明、夏枯草、青箱子、密蒙花等同用。治瘰历结核,可配贝母、牡蛎等同用。





  

红景天



来源

为景天科植物全瓣红景天的全草。


相关名

蔷薇红景天,扫罗玛布尔(藏名)


产地

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西藏及云南西北部、宁夏、甘肃、青海、四川、西藏等地;在欧洲北部至苏联、蒙古、朝鲜、日本亦有分布。


采收加工

秋季挖出,去泥洗净,在60~70℃条件下烘干,或者上锅蒸7~10分钟之后,在阳光下晒干或在干燥室内烘干。


待药材达到七、八成干时,将根和根茎整顺对齐,数个根茎捆成小把,再烘至全干。


性状鉴别

根茎一般呈圆柱形,粗短,略弯曲,表皮棕色或者褐色,粗糙有褶皱,剥开外皮有一层膜质黄色表皮且具有粉红色花纹,断面粉红色或紫红色,有一环纹,质轻,疏松。


其主根呈圆柱形,粗短,断面橙红色或紫红色,有时具裂隙。气芳香,味微苦涩,后味甜。



性味归经

性寒,味甘涩。归肺经。


功效

活血止血,清肺止咳。


主治病证

(1)治咳血,咯血,肺炎咳嗽,妇女白带。

(2)外用治跌打损伤,汤火伤。

(3)补气清肺、益智养心、收涩止血、散瘀消肿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3钱。外用:捣敷或研末调敷。


注意

红景天主要以根和根茎入药,全株也可入药。



故事

历史记载,康熙打仗必带红景天。话说清代康熙年间,我国西部的巢望阿拉布坦发动判乱,企图侵犯中原。


为了平息叛乱,康熙御驾亲征。由于西部高原干旱,环境恶劣,加上官兵们长途跋涉,队伍劳顿,士气低落。在这样的情况下,部队战斗力大大减弱,屡屡战败。


在这关键时刻,幸好有一位老药农,将草药红景天给兵士们泡酒服用。结果大家体力恢复,士气大振,一鼓作气打败了叛军。


于是,康熙给    红景天取名“仙赐草”,并把它钦定为御用贡品。从那时起,康熙打仗必带红景天。







 

地榆



来源

本品为蔷薇科植物地榆或长叶地榆的干燥根。后者习称“绵地榆”。


别名

地榆、地芋、绵地榆、黑地榆、西瓜香、玉札、玉豉、无名印、地榆炭。


产地

主产于东北及内蒙古、山西、陕西等地;长叶地榆主产于安徽、浙江、江苏、江西等地。


采收加工

春季将发芽时或秋季植株枯萎后采挖,除去须根,洗净,干燥,或趁鲜切片,干燥。


性状鉴别

地榆

本品呈不规则纺锤形或圆柱形,稍弯曲,长5~25cm,直径0.5~2cm。表面灰褐色至暗棕色,粗糙,有纵纹。质硬,断面较平坦,粉红色或淡黄色,木部略呈放射状排列。气微,味微苦涩。

绵地榆

本品呈长圆柱形,稍弯曲,着生于短粗的根茎上;表面红棕色或棕紫色,有细纵纹。质坚韧,断面黄棕色或红棕色,皮部有多数黄白色或黄棕色绵状纤维。气微,味微苦涩。


饮片地榆

呈不规则的类圆形片或斜切片。外表皮灰褐色至深褐色。切面较平坦,粉红色、淡黄色或黄棕色,木部略显呈放射状排列;或皮部有多数黄棕色绵状纤维。气微,味微苦涩。


地榆炭

形如饮片地榆,表面焦黑色,内部棕褐色。具焦香气,味微苦涩。



性味归经

苦、酸,微寒。归肝、胃、大肠经。


性能特点

本品苦降酸敛,微寒清解,入肝、胃、大肠经,作用偏于下焦。既善泄热凉血、收敛止血,治血热妄行,尤宜下焦出血;又能泻火解毒、敛疮,治烫伤及疮疡。


功效

凉血止血,解毒敛疮。


主治病证

(1)血热咳血、衄血、吐血、尿血、便血、痔血、崩漏及月经过多。

(2)烫伤,湿疹,皮肤溃烂,疮疡肿毒。


配伍

地榆配槐角:地榆微寒,善清下焦血分之热而凉血止血;槐角微寒,善清大肠之火而凉血止血。两药相合,可治血热出血诸证,尤宜痔疮出血及便血。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涂敷患处。炒炭止血力增强。


使用注意

本品性凉苦涩,故虚寒及出血有瘀者慎服。对于大面积烧伤,不宜使用地榆制剂外涂,以防其所含水解型鞣质被机体大量 吸收而引起中毒性肝炎。



故事

民间流传“家有地榆皮,不怕烧脱皮,家有地榆炭,不怕皮烧烂。”可见地榆治疗烧伤有着独特的疗效。关于地榆治烧伤还有一个美好的爱情故事。


从前在苏州城有一个张员外,家财万贯,在他家的大宅旁边住着苏州知府陆志远。知府大人有个儿子叫陆逍遥,张员外家有个女儿叫张鸣翠,陆逍遥比张鸣翠大两岁,两人从小一起长大,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双方父母就约定等到逍遥成年就把鸣翠娶过门。


陆逍遥十八岁那一年,皇帝为了建新的宫殿,要各地增税。苏州虽是富庶之地,但知府陆志远觉得赋税随意增加会加重老百姓的负担,于是上书反对。


皇帝没有采纳陆知府的建议,但陆志远还是按以前的标准把税收上交朝廷。皇帝知道后大怒,把陆志远发配到西北去充军,并下令陆家的后人以后不能入朝为官。


陆志远在充军的路上就病死了,陆逍遥因为不能参加科举考试,只好去药店当学徒,陆家从此衰落。


等到陆逍遥二十岁那年去张家提亲,张员外觉得陆逍遥是罪臣之后,不能参加科举,现在又家徒四壁,当然不愿意把女儿嫁给他,陆逍遥无奈只好沮丧地回家了。


其实,张家小姐早已钟情陆逍遥,家里给她说了几门亲事她都不予理睬,张家人怕她和陆逍遥私奔,便把她软禁在闺房之中。


这年冬天,由于隔壁家的小孩燃放烟花不小心点燃了张家马棚的草料,马棚着火了,天干物燥,火借风势,火势越来越大,把张家的大宅子也引燃了。


张家人忙着救火和逃命,慌乱之中没顾得上大小姐还在闺房中。陆逍遥听说张家着火了,也赶忙来救火,他看到狼狈不堪的张员外就问张小姐逃出来没有,张家人才想到小姐没逃出来,赶忙跑到闺房边去看。


闺房的火势很大,已经点燃了房梁,房子随时都有倒塌的危险。只听见张小姐在里面呼救的声音越来越小,陆逍遥心急如焚,披上一床浇过水的棉被就往里面冲,过了一会儿,他抱着奄奄一息的张小姐逃了出来。


两人虽都有不同程度的烧伤,但性命并无大碍。来不及找郎中,陆逍遥先把张小姐抱回家中。张小姐手上脸上都烧伤了,陆逍遥只受了点轻伤。


陆逍遥用地榆研磨成的粉和麻油调匀,用纱布包扎好,敷在张小姐的伤口上。这场大火虽然把张家的宅子烧了,但是张家还有几百亩良田,再起一间大宅子是迟早的事,只是张家小姐因为烧伤了脸十分伤心,几度想寻死,还好被家人发现救了她的性命。


张家人正在为了大小姐发愁的时候,陆逍遥又上门来提亲了。张员外想,本来和陆家就有婚约,现在他又救了女儿的命,女儿脸烧伤了,嫁给大户人家也有困难,况且女儿已然钟情于他,不如顺水推舟,就把女儿嫁给他。


于是张家同意了这门婚事,并出钱为他俩置办婚礼、新房。新婚前夜,张鸣翠拆下了纱布,对着镜子一照,发现受伤的皮肤竟然完好如初,心里十分高兴,没想到地榆治烧伤疗效如此显著。


后来张家资助陆逍遥开了一家药店,夫妻俩辛勤劳作、相敬如宾,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




 




来源

本品为鳞毛蕨科植物粗茎鳞毛蕨的干燥根茎和叶柄残基。


别名

贯众、贯仲、贯中、管仲、黑狗脊、百头、东北贯众、紫萁贯众。


产地

主产于黑龙江、吉林、辽宁等省。


采收加工

秋季采挖,削去叶柄,须根,除去泥沙,晒干。


性状鉴别

本品呈长倒卵形,略弯曲,上端钝圆或截形,下端较尖,有的纵剖为两半,长7~20cm,直径4~8cm。表面黄棕色至黑褐色,密被排列整齐的叶柄残基及鳞片,并有弯曲的须根。


叶柄残基呈扁圆形,长3~5cm,直径0.5~1.0cm;表面有纵棱线,质硬而脆,断面略平坦,棕色,有黄白色维管束5~13个,环列;每个叶柄残基的外侧常有3条须根,鳞片条状披针形,全缘,常脱落。


质坚硬,断面略平坦,深绿色至棕色,有黄白色维管束5~13个,环列,其外散有较多的叶迹维管束。气特异,味初淡而微涩,后渐苦、辛。



饮片绵马贯众

呈不规则厚片或碎块,根茎外表面黄棕色至黑褐色,多被有叶柄残基,有的可见棕色鳞片,切面淡棕色至红棕色,有黄白色维管束小点,环状排列。气味同药材。


绵马贯众炭

呈不规则厚片或碎片。表面焦黑色,内部焦褐色。味涩。


性味归经

苦,微寒。有小毒。归肝、胃经。


性能特点

本品苦而微寒,并有小毒,入肝、胃经。生用苦寒清泄,既杀虫,又清热解毒,治多种肠道寄生虫病、风热感冒及温毒发斑。炒炭则兼涩味,清泄与收敛并举,能凉血收敛而止血,治血热出血。


功效

杀虫,清热解毒,止血。


主治病证

(1)钩虫病,绛虫病,蛲虫病。

(2)风热感冒,温毒斑疹,痄腮。

(3)预防麻疹、流感、流脑。

(4)血热衄血、吐血、便血、崩漏。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5-10g;或入丸散。驱虫及清热解毒宜生用,止血宜炒炭用。


使用注意

本品苦寒有小毒,故孕妇及脾胃虚寒者慎服。



故事

从前,有个没有文化的帮工,一辈子帮一家地主干活。一年夏天给地主挖一把草根,用手拈起,放在路中心蚂蚁群中,一会儿过来看,一群蚂蚁全都死掉了。


他觉得奇怪,蚂蚁为什么会死了呢?他认为这种草是毒蚂蚁的毒草。他又想,能不能毒死其它的虫呢?他又捉了许多青虫、黑壳虫、毛虫、大黄虫等毒虫放在一起,把这种“毒草根”砸烂撒到它们身上,不一会儿工夫,这些虫全死了。


这个老帮工明白“毒草根”是杀虫的药。他又想,野外的虫能杀死,人肚里的虫能不能毒死呢?他想试试看,可是却没有机会,又不敢盲目乱动。


老财主家有个儿子患疳积,不思饮食,目渐消瘦,请医生诊脉,医生说孩子体内有几种寄生虫:胃里有蛔虫、胸腹有蛲虫、血里有丝虫、肝里有吸血虫,于是医生给开了一张杀虫的中药处方。


老财主在中药铺里把药买回来,交给老帮工煎药。老帮工则用两个药罐子来煎药,一个是医生开的药,一个煎他自己发现的能毒得死虫的这种草药。


煎好后,他先把自己发现的能毒杀虫的草药汁端给财主的儿子服,财主儿子服后,大喊肚子疼痛,叫得山摇地动,几乎死过去,这可把老帮工吓坏了,偷偷地把药渣倒到河里去了。


第二天早饭后,孩子的大便里拉出了几十条虫,虫下尽了,财主的儿子肚皮也不痛了,老帮工心中有了底:此药不但能杀外虫,腹中的虫也能杀。后来老帮工挖了许多这种草药根,替左邻右舍的孩子驱虫。他治好了许多患虫病的孩子,可是从不收取病人家的一分一厘药钱,病患者非常感激他。


老帮工从未结婚,打了一辈子光棍,没儿没女。到了晚年,身体欠佳,他知道自己的生命不会太长了。一天正逢乡里赶场,老帮工趁这个机会,采挖了一棵药材标本,站在人群中间,向赶场的群众高呼:“乡亲们,我向大家献出杀虫药。”


他把药材标本举过头顶,说“这就是我平时给大家孩子治病的草药,我现在身患不治之症活不了多久,今后不能为大家挖药打虫,我一生没有娶妻生儿育女,只有把这种杀虫药奉献给大家。今后你们家孩子患有虫病,就不必去求医买药了,去山上挖这种草药给自己的孩子杀虫就行了。”


在场的人很受感动,称赞他是一位好帮工。人群中有位老秀才则对大家说:“老长工精神高尚,无私地向众人献药,打破了历代秘方不外传的惯例,‘贯’者通也,‘众’者大家也,我就为此草药命名为‘贯众’吧。”


  

【性味】味咸,性寒,归于肝、脾、肺经。

【功效】清热息风,平喘利水,通络止痹。

【药论】地龙也就是蚯蚓。李时珍说:“蚓的行走姿势是先引而后伸,它的屎堆像山丘,所以得名蚯蚓。”因为它的生活习性有一个特点,就是每临下雨之前都会从洞里爬出来,就像祖国人民敬重的龙一样能预知阴雨晴天,所以又被美誉为地龙。

地龙是地中之生物,以取土中精华而生,虽无爪牙,但却善于取洞以通,总是以通为用,有清热利水之功。再者,地龙曲直形如蛇类,是得木气之故,所以其又善归于肝经以平肝息风。另一方面,临床上广泛应用平肝息风类药物治疗高血压,但预后效果却往往不尽如人意,而地龙却除外,现代药理研究更是证实了本品具有良好的降压作用,这里面的意义是微妙却又不深奥的。

我们认为,高血压无非就虚、实两种。所谓魂昼游于目,夜寄于肝,所以阳高不內。所谓阳高不內,即阴不能制阳,以使阳气孤高于上,血难上达,惟有心脏加大泵血压力,方能勉强维持,所以有头昏神倦、眼花失眠等证。古人云凡治此病,须引阳入阴,使阳有升有降,阴亦随而附之。这就是虚证引起的高血压,治疗法则当然求其根本,虚则补之。如果是肾阴虚而致肝阳上亢的,则张锡纯的镇肝熄风汤可参用。如果是肾阳虚导致的高血压,则仲景的真武汤可参用。

而实证高血压的根本起因就是血管相对变窄。本来,人体中的血流量是相对恒定的,倘若血管变窄,其血流量变少,为了达到正常的流量,人体只好启动血压这个调节机制,通过升高血压而增大单位体积内的血流量来维持。所以,用降压药或平肝息风药其实只属权宜之计,治不了疾病的根本。如果要从根本上解决高血压的症状,就必须先解决血管变窄的问题。在这里,我们提出治疗高血压病证的一个思路:通达。

致使血管变窄的原因很多,其中最常见的有两个:其一是脂肪过多而挤压血道,这种情况多见于体胖身肥者;其二是血道内有阻滞。对于血道有阻滞而致高血压的这样情况,以通达的思路来治理它,才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地龙味咸而善走血管,又是最以通达为用之品,故其善降血压之良能显然不是偶然的。

此外,高血压是引起中风病的常见因素,而中医自古即有“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说。其中道理,不外就是使血管通达与血液畅行,从根本上解决血管障碍问题,使风之证随之而解。地龙、丹参等药物都具有很好的扫除血管障碍的功能,所以就经常用它们来治疗中风等疾病。



热点
上一篇:赛尔号圣战序章 雷伊尤米娜魔域仙子免费得
下一篇:赛尔号圣战序章 雷伊尤米娜魔域仙子免费得